台州黄岩,素有“中国模具之乡”美誉,拥有模具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产量规模约占全国10%,是我国模具产业的重要地标。去年以来,模具相关规上企业增至326家,总产值达253.76亿元,塑料成型模具产业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端模具产业列入第三批省级“新星”产业集群。面对全球产业变革与国内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双重挑战,如何将传统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才,成为黄岩破局的关键支点。近年来,黄岩区聚焦模具产业才企匹配、要素供给、新旧迭代等方面需求,坚持将“人才引领产业变革”作为破局关键,优化模具产业人才要素配置,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环环相扣、节节攀升,交出了一份产才共兴的亮眼答卷。近3年,全区模具行业新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技能人才2529人,大学生、产业工人5000余人。
传统制造业转型之困,往往始于“人”的困境。一边是企业对高品质人才“求贤若渴”,一边是人才求职“路径模糊”。黄岩较早意识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产才精准对接,是转型的第一站。
转变,始于一场全面而深入的产业人才大摸底。依托“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开发路径,黄岩区系统梳理模具产业上中下游50余家重点企业,绘制“两单两库”调度图——即重点科技项目清单、重点人才需求清单、产业技术创新攻坚库、高层次人才供给库,发动区经信科技局、区人社局、区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会、线上沟通等方式深入企业,精准摸排各类项目和人才需求。
一位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每走进一家公司,都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创新和人才的渴求。只有真正摸清需求,才能实现精准匹配。”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目前,黄岩共梳理出50余家重点企业460项重点科技项目、110个方向的产业技术创新攻坚库、714个高层次人才需求、1119个柔性合作专家需求、10300个大学生需求和全区人才供给库360个(人)。同时,黄岩构建“两单两库”双周报制度,每半月更新内容,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资源的“动态交互”,极大提升了引才效率和精准度,实际做到了“产业有所呼、人才有所应”。
这一机制迅速在实践中见效。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找专家如大海捞针,现在有了产业人才‘两单两库’,就能迅速为项目匹配上刚需的人才,再也用不着为找人处理问题而发愁了!”在“两单两库”的牵引下,该企业与台州学院研发团队合作开展“模具产业大脑”多跨场景研发,助推产业数控化率攀升至85%,显著实现降本增效。
同样受益的还有浙江神钢赛欧科技有限公司,其借助该平台成功对接台州学院“辉锐科技”团队,攻克硬质合金刀具加工性能瓶颈。这一精准引才、高效用才的机制,正持续为黄岩模具产业注入创新动能。
产业的攀“高”向“新”,不仅需要顶尖研发人才,更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如今,黄岩模具产业数控化率超90%,居全国首位,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黄岩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破解人才瓶颈的核心举措。
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凯华模具产业学院,教室与车间已无边界。十几台模具加工产线多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打磨、组装和拆卸模具,10多名穿着实训服的学生在旁观摩。这个犹如小型生产车间的学院正是“凯华班”,由国内注塑模具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21年共同设立,配有2000多万元的高端模具制造设备和智能生产线,能轻松实现模具从设计、加工、装配到注塑全流程生产。
与此同时,在互聘共享机制下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也成了打通产学研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来自浙江丰立智能的杨斌,以“产业教授”身份走进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堂,依托其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亲自指导学生实践。他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在“2025年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探索出“企业专家反哺教育、高校学生直面产业”的协同育人新路子。这种“双向奔赴”,打破身份界限,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跨域整合与价值提升。
回溯这几年,黄岩持续强化人才源头培养,通过建设产业学院、设立订单班等方式,精心构建模具技能人才“养成体系”。目前,全区通过产教融合方式累计培养模具相关企业技能人才8027人,仅今年就已输送286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岩还不断深入推动“永宁骏才”“企业自主认定”等评价体系,带领企业“以技提薪”,一直在优化“量尺”,打通模具人才技能提升新渠道。这既让产业工人精进技能,更为他们打破发展“天花板”。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人才的升级。黄岩以精准的产才匹配和高度的产教融合构建起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为传统模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让人才要素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